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集团新闻

【非凡十年•茂名港人的奋斗故事】刘冬:以“钉钉子”精神奔跑在攻坚一线

2023-3-25

刘冬,茂名港集团副总工程师、开发建设公司总经理。一个来自辽宁的爽朗汉子,怀揣着对大海的热爱,投身至港口建设事业。从盐田港到茂名港,他始终是奔跑在攻坚一线的拓荒牛。

2013年,面对茂名港的求贤橄榄枝,抱着“干点小实事,作点小贡献”的朴实想法,他毅然加入了茂名港集团,同其他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事一样,抱着共同深水大港梦,成为了一名“茂漂”,一晃竟是十年。
在茂名港走过的十年岁月,不管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他都不辞辛劳地奋斗在港口建设最前线。只要工地上有需要,他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黝黑的脸庞和脸上时刻挂着的笑容是刘冬的标志。每次见到刘冬,大家都会被他的乐观积极所感染,在生活中性情爽朗直率,平易近人;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勇挑重任。同事们一声声亲切的“冬哥”,就是对这位在工作中带头冲锋,把最好的韶华奉献给茂名港建设事业的老大哥最好的肯定和赞赏。

“甘之若饴的开荒牛”

“当时的博贺新港区就是一个野滩,一干二净,一穷二白。”刘冬不胜感慨。当年的博贺新港区只是一片滩涂,满眼所见,除天海一色以外,便只有三两舢板渔船停靠在岸边。项目建设初期,刘冬每天需要去勘察现场,有些地方根本没有路,有些地方则需要爬过几座小山头才能到达。有时候为了方便进山,刘冬他们不得不随身带一把开山刀。

“当时,很多企业来港区考察,对我们没有信心,认为我们不可能把防波堤建好。”不服输的刘冬暗暗卯起了劲。为了加快施工进度,他带领团队在东阁岭山上查看爆破位置,论证制定最优运输方案,为了节约时间,在山上吃饭、树下休憩是常有的事。

“你知道鸡同鸭讲是什么样的吗?”当提及最初开荒时,刘冬忍不住笑言,最初最难的不是滩涂开荒,不是架梁建堤,而是语言不通,不知所云。博贺新港区建设之初,在征地拆迁、用地、用林上,少数村民不了解政策,在得到补偿后仍是情绪激动、煽动阻挠施工,到现场拦截施工车辆,甚至打砸过往通勤车。刘冬都是第一时间赶到场了解情况后,积极对村民进行安抚,语言不通的他耐心解说,稳定村民情绪。语言不通就比手势,比手势不懂就执笔写画,笔画不懂就央求本地的语言“翻译官”帮忙翻译,他积极协调配合新区征地拆迁办公室、项目协调小组,妥善化解征地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辛苦?不苦能参与茂名港的开荒,我甘之若饴。”刘冬眼神坚定地说。从东阁岭的征地、东西防波堤的建设、化工码头的建设等等,到茂名港口岸扩大开放的工作任务。博贺港区的每个项目每一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他热爱工作,敬业奉献,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项目建设前期各项工作,全力推进集团各重大项目顺利建设落地。这些项目的建设都凝聚着刘冬和他带领的同志们的辛勤付出和敬业奉献。

“茂名港是我第二个家,承载梦想的家”

“其实我每个星期最期待的就是星期五,可以见见老婆孩子。”1688平方公里,十年的奋斗,安家落户在深圳的刘冬,离妻儿全程仅3小时高铁的车程,却依然一面难见。“最长我试过一个多月没回过家了,想娃娃想得紧。”

作为集团的副总工程师,他仍事事争啃“硬骨头”。特别是今年,茂名港口岸扩大开放的任务紧急而繁重,集团各大项目都在冲刺阶段,往往需要几地奔走往返。在繁忙的时候曾试过上午还在广州,下午已经到达北京,多地奔走的往返快成了刘冬的家常便饭。“博贺新港区东、西防波堤顺利开建的时候,我想过歇一段时间;等到茂名港口岸扩大开放任务完成后,我又想过歇一段时间。”完成每个阶段性的工作,刘冬都想稍微歇一段时间,却一次都没有实现,“我是个闲不住的人,集团高质量转型发展任务迫在眉睫,我想这个家更好更强大。”对他而言,茂名滨海新区这片发展的热土,也成为他难以割舍的家。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责任,所以担当。加入集团以后,随着滨海新区的迅速发展,离港区近在咫尺的高铁马踏站开通后,刘冬回家次数依旧没有增加。从周一到周日,从白天到天黑,刘冬始终以现场为家,坚守在一线。
“茂名港是我第二个家。” 刘冬难得腼腆“在家多待点时间很正常嘛。”

时不我待,奋鞭扬蹄正当时

早餐,对很多人而言,是在最惬意的时光。

然而对刘冬而言,却是一天紧张工作的开始。食堂小小的餐桌成为了他的办公桌。从商讨项目涉及的取土、爆石等事宜,到扭王字块制安,到各方作业关系协调,再到需协调工作事项的处理等,他需要在上班前和同事们再捋一次当天的工作安排,这成为他多年以来养成的就餐习惯。

“那时候觉得挺艰难的,现在回想,却是充满了甘甜。”刘冬回忆起当年的“101天”的故事。在2019年3月底,茂名港博贺新港区总体规划获得批复,吹响了集团工程大建设的号角,集团立即启动化工码头、油品码头的岸线申请、立项报批等工作。刘冬跟随着集团领导小组的周密部署,多次率集团项目报批组带齐项目资料拜访省厅有关部门,做到及时解答释疑。在报审的过程中,为了使各项报批报建工作加快推进,刘冬带齐资料主动拜访有关部门,多次到国家交通部、省交通厅、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市交通局等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协调,随时做好解答汇报。如在设计上,在没有取得立项之前,先召开内部审查会,先让专家发现问题,提前修正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内容,大大缩短了今后正式审批的时间。与设计无缝对接,急迫的文件,安排专人坐高铁或者蹲点设计院,以最快速度取得成果。终于,在多方努力下,仅用时101天,拿到了东区油品码头的岸线批复,创造了茂名的岸线批复史的一个历史,得到了交通部、省交通厅的一致好评。

“茂名已经盼了深水大港一百多年了,不能,也不应该再等了。”长期的奔走,让刘冬总结出了一套工作方法——“普遍+靶向”工作法:即先普遍后攻坚的各个击破方式,明确主攻方向和核心突破口,并像钉子一样深深地楔进每一个关键环节。“方法很笨,但是很奏效。”刘冬谦虚地介绍道“工作关键是沟通,沟通的关键在高效的往来反馈”。几年下来,刘冬在这套工作方法的支持下,参与推动博贺新港区东西防波堤、化工码头建设、30万吨原油码头等项目的报批报建、茂名港口岸扩大开放等工作圆满落地。

点亮“亿吨大港”开放之路

“任务必须要完成!”当茂名港口岸扩大开放任务下达的时候,刘冬及口岸开放小组成员觉得这是“两眼一抹黑”的新任务,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
上世纪90年代,水东港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国家一级对外开放口岸。随着岁月洗礼,政策的推陈出新,此前的方式、过程、经验已经不符合时下的新规政策,一切又需从零开始。

“真的很感动,大家一起众志成城的感觉真好。”由于时间紧迫,距离提交申请国家口岸开放评审材料和迎接省口办、国口办的检查不到半年时间,前后准备工作需协调的部门较多,协调面广。面对困难,刘冬带着口岸开放专班小组摸打滚爬的探索,以保证集团口岸开放顺利完成为目标,明确主攻方向和核心突破口,按照“统筹谋划、科学管理、因人制宜、流程清晰”工作思路展开工作,凝心聚力破解堵点,冲锋在前破冰开路,启动亿吨大港验收申报的前期工作。特别是在提交申请国家口岸开放材料的倒计时30天,专班小组每周例会调整为每两天召开一次进度汇报会,在茂名市疫情爆发居家隔离期间,刘冬带领着各成员依然奋斗在茂名港口岸扩大开放的最前线,时刻盯紧设备进场时间,随时了解施工人员配备情况,及时了解口岸扩大开放工作进度,存在问题不拖延,解决方案要快速,跑出了茂名港口岸开放工作“加速度”。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终于,2023年2月8日在广东省口岸办公室、海关总署广东分属、广东海事局、珠海边检总站、湛江海关、南海舰队等单位组成口岸扩大开放验收专家组的肯定下,集团4个泊位已基本达到《国家口岸查验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的验收要求。

“革命友谊,是战友,也是兄弟”

艰苦的条件之下,刘冬乐天的性格始终感染着同事们,大家都喜欢亲切地叫他一声“冬哥”。

刘冬加入集团的前五年,正是茂名港建设最为艰苦的五年,彼时的生活办公区时常停水、停电、停网,大家常自嘲是“三无人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刘冬常自掏腰包组织烧烤活动,在博贺旷野沙滩中豁达高歌。他还经常发起篮球活动。尽管不擅篮球,他还是会积极参加每一次篮球比赛活动,与大家一起共享运动的快乐。

“我们是经历过革命友谊的,既是战友,也是兄弟。”在扎实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刘冬始终以“老大哥”的身份对身边年轻的同事做好传帮带。开发建设公司的陈振浩在刚接手项目批报建时倍感吃力,常常无从下手。刘冬了解情况后,为他开小灶,从专业名词解释到业务流程的讲解,刘冬把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仅一年多的时间,陈振浩迅速成为报批报建工作小组的核心骨干。几年下来,刘冬所带领的团队涌现出了能独当一面的报批报建组组长陈振浩、化工码头项目经理古智斤等,为集团的发展建设不断输送业务骨干。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博贺新港区从一片滩涂到如今项目遍地开花,一片繁华,无怨无悔的茂名港人始终在最艰难的地方挥洒着辛勤的汗水,以“钉钉子”的精神,默默耕耘着深水大港梦。

后 记

在向海而兴的征程上,无数茂名港奋斗者用坚守诠释着劳动的意义,用奋斗标注着时间的刻度,共同创造、守护着茂名港博贺新港区的一路欢歌。如今的茂名港博贺新港区,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管廊,一座座连点成线的码头,构成博贺新港区立体互联的石油化工网重要组成部分,南海能源新通道基本成型,亿吨大港规模不断显现,区域性重要港口地位愈发凸显。

茂名港,未来可期!(吴冠廷 何梦娉)

>> 返 回 <<